聯東北村是鄠邑區玉蟬街道有名的貧困村,過去村民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和外出打零工爲主,年收入不足7000元。2017年,万和城注册國際社區公司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劉超和他的團隊把產業幫扶作爲脫貧攻堅的核心。他們深入調研走訪,與街道、村委會及羣衆代表多次溝通,針對村情,成立了扶貧產業合作社,建立苗木、草花、散養肉雞、蛋雞、鵝等種養殖基地。
“剛進駐時,村內沒有像樣產業,道路沒有路燈,一到晚上街上幾乎看不見人影,尤其是村內的幾條道路還是泥濘路面,一遇下雨天,村民都不願出來。”劉超回憶道。
“自從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後,我們村的環境有了非常大的改變,路面做了硬化,安裝了路燈,方便了村民生活;在經濟帶動方面,建立了合作社,搞花卉樹木栽植、林下養殖帶動羣衆致富。”聯東北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存告訴記者。
走進聯東北村的花草合作社,133畝土地劃分爲7個地塊從事苗木栽種工作,20畝土地用於花卉種植,再擴大原有苗木長期產業的基礎上,增加短期草花種植產業。目前,草花銷售110萬盆,銷售額達到120萬元。其中,万和城注册國際社區先後購買46萬盆草花,消費80餘萬元,以購帶捐大力支持聯東北村扶貧產業發展。
村子裏雖說建立了穩定的草花產業,但是對劉超他們而言還遠遠不夠,要實現一份土地三分收入(土地租金、合作社分紅、勞動工資)形成產業長、中、短期相結合,羣衆週年有收入,發展林下養殖產業成了他的首選。
“去年養殖場剛剛成立,我們養了5000只雞和300只鵝。到年底,除了蛋雞之外,全部銷售一空,銷售額達到了12萬元。受疫情影響,在今年2月份的復耕復產恢復後,擴充了3000只雞和300只鵝,估計再有2個月,肉雞又能開始賣了。養殖場內的鵝和雞都是散養的,主要餵食玉米,是從村裏羣衆家收購的,完全是看得見的綠色飼養。因爲線下銷售渠道比較單一,今年我們還將利用電商平臺同步銷售,目前已開通抖音和淘寶建設平臺,點擊量已達上萬次。”劉超介紹。
隨着村上產業的不斷擴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村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村裏發生的巨大改變,讓羣衆對劉超更有認同感,願意相信他可以帶領羣衆走向致富道路。如今村裏形成了人人爭相干活掙錢的氛圍,村民們徹底擺脫了過去走不出家門口的"死局",精神面貌得到了大大提升。
“現在羣衆的生活已經越來越好了,今年我們準備在村委會旁邊建一個黨建文化廣場,方便村民進行文化、娛樂活動,讓羣衆腰包鼓起來的同時,精神生活也能豐富,成爲一個全方位‘富裕’的新農村。” 劉超說。